从世界文化祖源出发,中国的《周易》同西方的《圣经》、印度的《吠陀经》、阿拉伯的《古兰经》,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,流行世界的"奇书"。
《周易》由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部分组成。《易经》是由伏羲发明八卦、推卦八卦进入最初的创造阶段。伏羲,中华民族人文始祖,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,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。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,发明创造了八卦,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,也结束了"结绳记事"的历史。
《易经》的定型由周文王完成。文王,姓名姬昌,商代人,出生于公元前1152年农历九月十五日,去世于公元前1056年,在位50年,活了97岁。其主要事件便是“文王伐纣”,“文王羑里演周易”。
《易经》由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、爻辞的文字系统所组成,是对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判断的完整体系。《易传》即"十翼",是对《易经》的解释性著作,由孔子及其学生共同完成。
圣经包括《旧约》和《新约》两部分。旧约在基督诞生很久前就开始写了,严格说来是一部民族史诗性的著作。新约是在基督钉上十字架之后,由他们的几个门徒写成的。"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,于教训、督责、使人归正、教导人学义,都是有益的。"
遗憾的是,无论旧约还是新约,原稿原典均已失传,流传下来的均为抄本,而抄本有成千上万。所以,圣经在整个写作、流传、定典、翻译的漫长过程中,圣灵上帝都一直在引领和保守。
旧约抄本在公元前三百年之前写在蒲草纸上(另有些在羊皮上),为方便阅读起见,大都是把约十寸宽的草纸,粘成一卷,约三十张。每卷足以容纳以赛亚全书。这也是为什么最古老的摩西五经刚好是五卷之长。
“新约”这个词是第三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特土良(Tertullian)所开始使用。比起旧约圣经,新约圣经的定典过程反而复杂得多。
最早的新约蒲草纸抄本是代号P46(又名Chester Beatty Papyrus II),共为86页,长11寸,宽6又1/2寸,有104页,是保罗的十封书信。有的新约专家把它的年代定为第一世纪的后期,也就是保罗完成书信后的二、三十年。
综上所述,周易的起源应该比圣经早,周易的成书也比圣经早。